鐘祥位于湖北省中部,漢江中游,江漢平原北端,距省會(huì )武漢市218公里。東北鄰隨州市,東接京山縣,南連天門(mén),西鄰荊門(mén),西北與宜城市接壤。位于武漢—宜昌—襄樊“金三角經(jīng)濟區”的中心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。地處中緯度地區,屬北亞熱帶季風(fēng)氣候,具有四季分明,光能充裕,雨量適中,雨熱同季的特點(diǎn);游玩時(shí)間四季皆宜。途經(jīng)主要城鎮:吳家山——應城——皂市——京山——鐘祥市。行車(chē)路況:全路段由國道,省道,縣道組成。除到景區路段,路面有破損現象外,其它相當完善。
【鐘祥高腔】又稱(chēng)蔓子戲,因其曲高和寡,故又名清戲。鐘祥高腔藝人將宋玉奉為高腔的創(chuàng )始人,供其牌位。入班者一般為舉人秀才,并須首先參拜宋玉牌位。高腔可以化裝登臺演唱,也可以不化裝清唱。樂(lè )器伴奏以橫笛、洞簫為主,輔以吹奏樂(lè )和打擊樂(lè ),獨不用胡琴,這與昆曲相似。其主要劇目有《回書(shū)》、《裝盆》、《訪(fǎng)譜》、《挑袍》、《脫靴》、《榮歸》、《夜奔》、《喜逢》、《頂燈》、《思凡》等,唱詞文雅深奧,有固定的詞牌。1962年,武漢市楚劇團音樂(lè )研究室主任易佑莊收集、整理、匯編成冊。從此,楚劇重要腔曲之一的"湖北高腔"產(chǎn)生?!?/div>
【良善劇】系四川梁平縣梁山調與當地江漢民歌和地方花鼓戲合流的產(chǎn)物,統稱(chēng)為"二大戲",俗名"花鼓子"。1949年前,良善劇廣泛流傳于全市鄉村集鎮,并廣及周邊隨縣、宜城、荊門(mén)、京山等縣(市)。其傳統劇目有《補褙褡》、《站花墻》、《藍橋汲水》、《呂蒙正趕齋》、《勸小姑》、《鬧五更》、《趙五娘》、《訪(fǎng)友》、《朱氏割肝》等。伴奏樂(lè )器以嗡胡、三弦為主,輔以打擊樂(lè )器。其唱腔委婉動(dòng)聽(tīng),唱詞清楚,通俗易懂。表情動(dòng)作細膩,為群眾喜聞樂(lè )見(jiàn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