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市版圖面積1605平方公里,人口86萬(wàn),轄17個(gè)鎮、3個(gè)街道。高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。春秋名相晏嬰、漢代大司農大經(jīng)學(xué)家鄭玄、清代大學(xué)士劉墉(劉羅鍋)出生在這里。被譽(yù)為中國民間藝術(shù)“三絕”的撲灰年畫(huà)、泥塑和剪紙,久負盛名,譽(yù)滿(mǎn)天下。
高密有良好的區位優(yōu)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。位于膠東半島和山東內陸的結合部,東臨旅游名城青島,西依世界風(fēng)箏都濰坊。氣候宜人,四季分明。境內膠濟鐵路、膠新鐵路、濟青高速公路縱橫貫穿,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,連接濟南、青島、濰坊、煙臺、日照等開(kāi)放城市和港口城市,距青島、濰坊機場(chǎng)不足70公里,是山東沿海地區通往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。
高密,歷史悠久。今縣治春秋稱(chēng)夷維,屬萊國。公元前567年 (齊靈公十五年)齊滅萊后地屬齊。戰國時(shí),今前后田莊一帶,始名高密,亦為齊地。據《今縣釋名》載:“《水經(jīng)注》應劭曰:縣有密水,故有高密之名。……密水人濰。濰亦兼密通稱(chēng)。……蓋自其源言之謂之高”。秦統一中國后,推行郡縣制。置高密縣,屬齊郡后改屬膠東郡。公元前164年(西漢文帝十六年)縣屬膠西國。公元前108年(西漢武帝元封三年)屬膠西郡。公元前73年(西漢宣帝本始元年)縣改屬高密?chē)?。公?年(新王莽始建國元年)改高密為章牟。公元25年(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)復稱(chēng)高密。公元37年(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)改屬北海國。公元220年(魏文帝黃初元年)高密地歸魏,改屬青州城陽(yáng)郡。公元266年(西晉武帝泰始二年)縣屬青州城陽(yáng)郡。公元317年(東晉元帝建武元年)縣改屬青州高密?chē)?。曾人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南燕等國,后又歸晉。公元420年(宋武帝永初元年)后南北朝時(shí)期,先屬南朝宋青州高密郡,后屬北朝魏青州高密郡。公元529年(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)改屬膠州高密郡。公元585年(隋文帝開(kāi)皇五年)改州為郡,縣屬高密郡。公元620年(唐高祖武德三年)改郡為州,屬河南道密州。公元742年(唐玄宗天寶元年)改州為郡,縣改屬高密郡。公元758年(唐肅宗乾元元年)改郡為州,縣復屬河南道密州。公元907年(唐哀帝天祜四年)后(五代)建置、隸屬相沿。公元960年(北宋太祖建隆元年)州之上設”路”這一行政機構,縣隸屬京東東路密州。公元1121年(金太祖天輔五年)縣改屬山東東路密州。公元1279年(元世祖至元十六年)縣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膠州。1368年(明太祖洪武元年)縣屬青州府。1376年(明太祖洪武九年)改屬萊州府,清初沿襲明制。1905年(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)升膠州為直隸州,縣屬膠州。
翻譯公司 (責任編輯:世博翻譯公司) |